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王峰北京報道流動兒童教育的主要需求正在從“有學上”向“上好學”轉變。
教育部最新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義務教育階段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公辦學校就讀和享受政府購買學位的比例達95.2%。
(資料圖)
近日,21世紀教育研究院編寫的《流動兒童藍皮書:中國流動兒童教育發展報告(2021~2022)》(以下簡稱“報告”)也指出,“對于留在城市居住并繳納社保達到一定年限的流動人口隨遷子女,多數城市的入學政策都為其提供了登記入學的可能”。
然而,一道分水嶺仍然橫亙在眾多流動兒童面前,那就是普職分流。報告調研的一所位于一線城市的民辦初中里,約90%的學生是流動兒童。2019年前,該校流動兒童畢業生升入當地普通高中的比例不足20%,剩下的學生中,約70%只能升入當地中職學校,還有10%不得不返鄉升學或就業。
無奈之下,學校只好采取“系統分流”的策略,從初一開始就把學生按成績分成重點班和普通班,初三進一步把學生編入中考班、大專班、中專班,后兩種班型的學生不參加中考,為入讀職業學校做準備。
可即便是受教育程度有限的流動兒童的父母,也普遍歧視中職教育,不愿讓子女讀中職。
近年來,普職融通等方面的改革穩步推進,流動兒童普職分流焦慮正在減輕:
首先,一些地方的戶籍改革取得突破。近日,浙江省推動全省(杭州市區除外)全面取消落戶限制政策。將流動兒童轉變為本地兒童,是解決本地與流動兒童群體教育資源差距的根本舉措。
其次,中職學生的升學通道越來越寬闊。各地逐漸推動“中職-高職-本科”銜接招生錄取機制,中職學生甚至可以考進211高校,服務中職學生全面發展。
第三,主要城市的異地中考制度逐漸完善,流動兒童考取當地普通高中的門檻降低,流動兒童普職比越來越高。當然,流動兒童與本地戶籍兒童考進普通高中的機會仍不均等,流動兒童還需要考取更高的分數,這都需要繼續完善異地中考制度。
中考分水嶺普職分流的話題一直撥動家長和學生的神經。
據今年5月報道,有合肥市家長反映,部分初三班主任“明里暗里”要求或是引導學生去中職學校就讀,不要參加中考。網上還流傳出了要學生簽署的“格式條款”的申請書。
隨后,合肥市教育局發布通知予以回應,要求全市所有初中學校要保障每一名學生全面完成九年義務教育,禁止將初中未畢業學生分流到中職學校。任何中專學校不得接收初三未畢業學生到校登記、試讀、就讀。
其實,多地都有類似表態。據報道,蘇州市教育局發文指出,“還有極少部分學校和教師存在干擾學生參加中高考報名的情況”,要求“嚴禁以任何形式阻礙學生參加中高考報名”。
2023年2月,廣州市招考辦發文強調,各區、各學校要依法落實和保障初三學生參加中考權利,不得干擾、限制學生報名;任何學校和個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勸說學生放棄中考、中途退學、提前“分流”或轉校。
很多流動兒童以往不能在流入地順利參加中考。報告調研了三所位于一線城市的民辦初中,2017年-2019年,三所初中分別只有不到50%、不到20%、10%的流動兒童學生升入當地的普通高中。
由于未來走向不同,這些學校采取了篩選策略。
調研中普高升學率不到20%的民辦初中,在初三將學生分流進三種班型:成績最好的進中考班沖擊普高;成績中等的進大專班,學生不參加中考,而是參加五年一貫制大專招生考試;成績靠后的學生進中專班,學校組織他們到與學校有合作關系的中職學校報名。
另一所普高升學率只有10%的民辦初中沒有明確的分流班型,直到初三下學期,才會分出很少的中考班,集中力量備考普高。
值得注意的是,報告指出,盡管不同學校采取了不同的分流策略,但在升學引導方面有一個共同點:“他們給學生提供的升學信息都是模糊的、滯后的、片面的,甚至是有誤導性的。”
“老師們普遍認為,如果在七年級、八年級時就跟學生宣傳中職信息,學生很可能理解為學校已經放棄他們了,這會‘影響學生的思想’,導致學生更早地放棄、‘失去希望’、不再配合老師引導。”報告寫道。
“中考對流動兒童的家庭和自己的學業發展是非常重要的分水嶺,所以家長的焦慮是可以理解的。”報告主編、暨南大學經濟與社會研究院講座教授韓嘉玲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
中考制度改革穩步推進隨著異地中考改革的推進,流動兒童的普職分流焦慮有所緩解。
以廣州為例,從2019年開始,非戶籍生報考公辦普高的條件調整為“兩個有”:具有廣州市三年初中完整學籍;父母一方或其他監護人持有在廣州市辦理且在有效期內的《廣東省居住證》。
此前,廣州非戶籍生報考的條件是“四個三”:具廣州市初中階段3年完整學籍;其父親或母親在廣州市具有合法穩定職業、合法穩定住所連續3年以上(含3年)并持有《廣東省居住證》;按國家規定在廣州市參加社會保險(含基本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累計3年以上。
顯然,改革后的報考條件大大寬松。
此外,廣州從2021年開始還提高了公辦普高錄取非戶籍生的比例,各區情況不同,目前錄取比例最高8%-15%/18%,此前最高不得超過8%。
報告指出,流入地城市的異地中考政策決定性地影響了流動兒童是繼續留在流入地城市還是返回老家求學的機會、途徑及門檻。盡管我國自2014年實施異地中考政策后,各地相繼出臺了隨遷子女在流入地參加中考的相關文件,但報告指出,區域間的政策差異很大。
而且,針對不同群體的異地中考政策,還與其他中考政策相交織。
在大城市,不同初中的辦學水平差距很大,為了讓不同層次初中的畢業生都有機會升入重點高中,重點高中錄取往往采取校額到校方式,將不低于50%的招生計劃分配給片區內的所有初中。
但校額到校招生一般只針對本地戶籍學生。此外,普高還招收一定的特長生和自主招生學生,一般也只針對本地戶籍學生。流動兒童則主要以統一考試的方式考取普高。
相比之下,校額到校的錄取分數線往往低于統一考試的錄取分數線,特長生、自主招生的學生僅須達到同批次的控制分數線。
“我追蹤調研訪問的一對夫妻,丈夫是所在城市的戶籍,妻子則是外地戶籍。妻子說她的中考成績要比丈夫高50分,才能進入同一所高中。”韓嘉玲說。
報告指出,超大型城市按常住人口規模規劃包括公辦教育在內的公共服務供給,向常住人口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務,不僅是出于對社會公平與教育公平的追求,更是出于城市社會經濟長遠發展的效益需求。
報告建議,一方面,對于人口繼續遷入而導致教育資源緊缺的城市應繼續增加公共教育供給;另一方面,中央應從頂層設計上調整與地方在教育特別是流動兒童教育上的財政分配方式和比例,調動地方政府解決流動兒童教育問題的積極性,平衡中央和地方的能力和責任。
早就業早成婚現象明顯減少普職分流的背后是對更好教育的需求,而追求更好的教育,一定程度上甚至影響了兒童流動的趨勢。
報告統計分析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發現,15-17歲的流動兒童因學習培訓離開戶籍地的比例高達71.1%,比2010年人口普查時的比例提高了11.5個百分點。“早就業早成婚現象明顯減少。”報告寫道。
“浙江省將在除杭州市區外的全省全面取消落戶限制政策,這很可能引發連鎖反應,畢竟人一定會選擇對自己最有益的地方去發展,就像出于經濟因素,人們從農村到城市去打工。”公益機構新公民計劃總干事魏佳羽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
“教育是資源、更是服務,應該通過增加和優化教育供給,滿足日益增加的對好的教育的追求。”魏佳羽說。
這同時也意味著,即使被分流到中職,流動兒童也可能會繼續接受教育而非就業。
教育部副部長吳巖在7月6日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職業教育下一步發展的重點之一,就是拓展學生成長成才通道,進一步加大職普融通力度。
中職學生的升學路徑如今已大為拓寬,包括貫通培養、五年一貫制培養、職教高考等。比如,四川省的中職學生參加職教高考,可以報考約20所省內高校,其中包括西南科技大學、西南醫科大學等。
近日,首個國家重大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國家軌道交通裝備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成立,教育部印發通知要求,支持共同體內中職學校多樣化發展,升學與就業并重,聯合高職院校、本科院校擴大貫通培養規模。
在2022年12月27日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司長陳子季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職業教育不是“終結教育”,也不是“低層次教育”,更不是“淘汰教育”,而是特色鮮明的一種教育類型,接受職業教育的學生,既可以升學,也可以就業,還可以先就業再升學,最大程度地來拓寬學生多樣化、多途徑成長成才的通道。
在實際法律問題情景中,個案情況都有所差異,為了高效解決您的問題,保障合法權益,建議您直接向專業律師說明情況,解決您的實際問題。 立即在線咨詢 >
法制法律網,中國知名的 法律咨詢網站,能夠為廣大用戶提供在線 免費法律咨詢服務。
CopyRight@2003-2022 fazhi.net ALL Rights Reservrd 版權所有
豫ICP備2022016495號-26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39 674 6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