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陜西榆林的定邊長城,是明長城的一部分。這段長城主要由夯土筑成,只有部分重要烽燧有包磚。在這里,長城與黃土交融在一起,也與當地人的生活緊密相連。
(資料圖片)
定邊百姓在長城腳下生活、耕作,那些不起眼的小土墩和老鄉的屋子、院墻、羊圈,都有可能是長城。藝術工作者張明弘,2014年至今已經沿著長城考察近九年。不久前,他和團隊一起行走至定邊縣,聽他講述定邊明長城的故事↓↓↓
01
長城之“土”:
深深融入黃土高原
定邊,地處毛烏素沙漠的南緣、黃土高原的北端,是有“延綏門戶、慶環襟喉、三秦要塞”之稱的“古鹽州”,陜甘寧蒙四省區交界地。
△在定邊,不起眼的小土墩和屋子都可能是長城。
張明弘說,“很難將這里與壯麗巍峨的八達嶺、雄奇險要的箭扣長城聯系在一起,直到看見路邊豎起的‘明長城遺址’的牌子。”
被當地人稱為“邊墻”的長城,是延綿萬里的明長城的一部分——定邊境內明長城防御體系由252.37千米墻體、339個單體建筑(敵臺、馬面、烽火臺)和附屬建筑(營堡等)構成。
定邊段的長城都是夯土筑成,只有部分重要的烽燧有包磚。
△定邊磚井堡
定邊地勢平坦,夯土的長城在大地上蜿蜒連綿,長城和黃土完全交融,偶爾跳出青草的顏色,才給大地點綴些許生機。風雨和歲月在墩臺身上留下許多孔洞,黃昏會有鳥兒在此盤旋后飛入。
定邊的百姓在長城腳下生活、耕作,羊群在暮色的長城邊漫步,馬兒奔騰揚起的塵土與遠處浩渺連綿的長城交相輝映……
這些生命的存在更顯長城歷史的厚重,定邊長城也因生生不息的生命流動而活潑生動,成為“活著的文物”。
02
長城之“暖”:
175孔窯洞中打出革命碩果
張明弘介紹,1940年至1942年,為了突破國民黨對陜甘寧邊區進行的軍事圍攻和經濟封鎖,八路軍三五九旅4支隊2000多名官兵響應號召,在定邊縣鹽場堡駐防打鹽,戰士們在花馬池湖畔邊墻(長城)上挖了175孔窯洞,割草鋪地為床,同群眾一起新筑鹽田。
△三五九旅窯洞舊址,紅色革命遺址與歷史文化遺產于此相匯。
當年的打鹽活動為邊區的財政供給、經濟建設和支援前線作出了巨大貢獻,而長城作為戰士的庇護所,在中國革命史上也留下了永久的記憶。鹽場堡的北墻之外,至今依然有晾曬鹽硝的鹽田。
△長城中的窯洞
03
作為陜北最大的墩臺之一
定邊“五馬墩”精妙在何處?
榆林鎮是明長城九鎮之一,總兵駐地為榆林城。定邊長城是榆林鎮長城最西邊的一段。定邊縣志記載定邊城為明正統二年所修建的,經過了13個鄉鎮50多個村莊,有墩臺和烽火臺200余座,最大的一個墩臺叫五里墩。
中國長城學會副會長董耀會介紹,在五里墩長城邊,考古工作者發現了44000多眼“品”字坑,用于陷馬,錯落排開之后上面加以覆蓋,看著跟平地一樣。“但進攻方騎著馬跑過來時,突然間一條馬腿陷入坑里,人也摔出去了。其他地方也有陷馬坑的設置,但可能都沒有定邊的五里墩長城周邊這么密集。”
定邊城的最后一次大規模修建是明崇禎四年,城門洞里是由青石板鋪的道路,車轱轆壓出來的車轍,至今有些地方仍清晰可見。
本文來源:中央廣電總臺中國之聲
記者丨周益帆 溫超
在實際法律問題情景中,個案情況都有所差異,為了高效解決您的問題,保障合法權益,建議您直接向專業律師說明情況,解決您的實際問題。 立即在線咨詢 >
法制法律網,中國知名的 法律咨詢網站,能夠為廣大用戶提供在線 免費法律咨詢服務。
CopyRight@2003-2022 fazhi.net ALL Rights Reservrd 版權所有
豫ICP備2022016495號-26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