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權行為是民事主體違反民事義務,侵害他人合法的民事權益,依法應承擔民事法律責任的行為。民法通則第106條第2、3款規定:公民、法人由于過錯侵害國家的、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財產、人身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沒有過錯,但法律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侵權行為具有以下特征:
(一)侵權行為是違法行為
行為的違法性是侵權行為的前提,給他人造成人身與財產損害的行為應當是違反強制性或禁止性規定的行為。如果雖有損害后果,但行為是合法實施的則不構成侵權行為。如工商機關工作人員依法銷毀假冒偽劣產品是其履行職責的合法行為,不構成侵權。
(二)侵權行為的侵害對象是絕對權
侵權行為侵害的是他人的物權、人身權、知識產權。與債權不同,侵權行為侵害的權利均是絕對權,其義務主體是不特定的,該權利的實現無須借助權利人以外的其他人協助。債權作為一種請求權,是相對權,其實現需要他人實施一定的行為。雖然在理論上已出現了將第三人侵害債權的行為納入侵權行為的觀點,但按照通說及現行立法,債權不能成為侵權行為的對象。
(三)侵權行為是行為人有意識的行為
侵權人實施侵權行為是其自由意識的體現,除了特殊侵權責任外,一般侵權責任都以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為要件,無論行為人出于故意還是過失,其實施的行為均是其意識的自愿表達,是受其意愿控制的結果。
侵權行為與犯罪行為具有一定的聯系又存在顯著的區別。侵權行為與犯罪行為往往會發生競合,如殺人、放火等行為既構成侵權又構成吁巳罪,因而在追究其刑事責任后,并不排斥繼續追究其民事侵權責任。其區別表現在,侵權行為是對民事主體人身或財產權利的侵害,其后果是對受害人的補救;犯罪行為是對社會秩序與公共利益的侵害,其結果是對行為人實施懲罰。
侵權行為與違約行為雖然都是民事違法行為,但亦存在顯著區別:其一,侵權行為違反的是法定義務,違約行為違反的是合同中的約定義務;其二,侵權行為侵犯的是絕對權,違約行為侵犯的是相對權即債權;其三,侵權行為的法律責任包括財產責任和非財產責任,違約行為的法律責任僅限于財產責任。
在實際法律問題情景中,個案情況都有所差異,為了高效解決您的問題,保障合法權益,建議您直接向專業律師說明情況,解決您的實際問題。 立即在線咨詢 >
法制法律網,中國知名的 法律咨詢網站,能夠為廣大用戶提供在線 免費法律咨詢服務。
CopyRight@2003-2022 fazhi.net ALL Rights Reservrd 版權所有
豫ICP備2022016495號-26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